昭和五年荷蘭城-安平古堡
1930年(昭和5年)台灣總督府為籌備「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將原先熱蘭遮城殘蹟搭建平台上面四周海關官舍全部拆除,平台上原海關長官宿舍改建為洋房以作為展覽及招待所,即圖照中人物背後上方的建築物。同時為了紀念1628年濱田彌兵衛來台灣與荷蘭人發生貿易衝突的事件,在洋房...
臺灣城殘跡合照
第一張圖照人物位置在今台灣城殘蹟城牆北面,人物後面的平台,即是日本人來台之後整建熱蘭遮城殘稱,通稱荷蘭城,在平台上層建有展覽館,最初平台上有海關宿舍,1930年(昭和5年)為辦理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將平台上的建築物清除,因此圖照中平台上無建築物。中立有一支白色的木柱,係1933年...
1975年安平古堡
安平人慣稱安平古堡為王城,這是1975年(民國64年)古堡的圖照,對安平人來說,這裡可說是成長歲月中集體記憶的所在。安平俗諺「三日不看王城,頭殼會暈。」所以當蔡漁拿到人生第一台相機,安平古堡理所當然成為她生命歲月的相冊之一。 蔡漁拍這張照片時...
港仔尾社何世忠兄妹王城前合照
臺灣城,安平人俗稱王城,在這張圖人物後方隱約可見榕樹盤根攀爬在牆上,安平有句俗諺形容臺灣城建造宏偉,充滿傳奇,即是「王城頂,一隻蚼蟻八千斤」,其實是「王城上,一隻螞蟻爬樹根」的諧音,因為安平人特殊的海口音讓人產生了驚嘆的錯覺。照片中騎著自轉車的即是五歲的何世忠,當時一...
港仔尾社何世建於古堡前留影
此三張圖皆為何世建在18歲~22歲當兵前後,獨照或和友人於安平古堡拍攝。在臺灣歷史的發展中,安平在每個時期都留下豐富的史蹟,包括各類型軍事、商貿、港口的建築設施,今日的安平古堡的整體風貌,可說是涵蓋了這些歷史過程的積累。第一張照片階梯後方的欄杆及建築物是1930年(昭...
安平燈塔與瞭望臺
1960年(民國49年)1月拍攝的安平古堡可見到燈塔與瞭望臺,3月燈塔就停止運作了。安平燈塔是臺灣最早建立的洋式燈塔之一,1858年「天津條約」臺灣開港。1872年先於紅毛城內立三丈高燈火炬,做為航行船隻的指引,至1891年稅務司興建的安平燈塔為一方型鐵塔,1908年...
1947年的安平古堡正前方的洋式建築
圖照前排左二穿西裝者為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首任的安平區長張長庚(1945.12~1947.05)要卸任時合影,張長庚出生於1899年(明治32年)1月6日,歿於1955年( 民國44年)12月19日,為安平公學校第六屆畢業生,1921(大正10年),自台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台大醫學院前身〉畢業後...
公車站(自動車頭)
2020年蔡漁提供這張照片說,這張照片只要拿給30-50年代出生安平人看,就會獲得許多回應。因為這地方是許多安平人集體記憶。據2020年採訪莊石瑞敏告知,相片前面是古早觀音街,後來路拓寬,觀音街一部份變成安平路,周氏蝦捲周進根就推著車在自動車頭旁賣蝦捲,一邊炸,一邊包,後來就賣自助餐...
1980年妙壽宮
圖照是民國69年(1980)國勝路被拓寬後,原本緊鄰妙壽宮西廂房及金萬安王船展示室被拆除,移建到廟左側的道路西邊。據蔡漁在2020年告知,當時會拍下這張照片,當時是聽說要拓寬國勝路,妙壽宮會被拆除,結果是拆除了左側的廂房。她心想還好沒拆到,但又聽說妙壽宮要改建,所以她就拍這張照片,想記錄家鄉聚落的風貌,結果妙壽宮在1985年(民國74年)被內政部指定為古蹟,就避免了被拆除改建的危機而保留下來,可是修護的時候廟方卻將廟的本體地基抬高,這張照片剛好見證了妙壽宮原始的樣貌。蔡漁說妙壽宮有一頂保生大帝神轎是百年古物,還有蝙蝠石柱上有水師提督王得祿題字捐獻的,這些還好都有被保護下來,更顯得妙壽宮的珍貴。
安平鎮城隍廟
蔡漁在2020年採訪時說,這張圖照是1974年拍得,當時城隍廟剛整修完。1985年指定為古蹟,1989年(民國78年)重修。蔡漁說安平鎮城隍廟最出名的是門神彩繪為牛頭、馬面二將軍,原為薪傳獎彩繪大師陳壽彝於1973年(民國62年)繪製,可惜1989年 (民國78年)整修時,後人重描,畫韻不再...
安平教會禮拜堂
昭和9年(1934年)因為張鴻圖提供安平海山館前面的土地給長老教,因此在土地上建第一代的安平教會,這是禮拜堂內部陳設的照片。根據安平教會紀念冊的資料,最初在安平傳教時,由於教會經濟上並不寬裕,因此都向信徒商借房子,做為傳道做禮拜,幾次搬遷之後於昭和5年(193...
安平教會
此圖照為第一代教會禮拜堂門口的左側,最初安平教會的招牌懸掛在門口右側,後來移至左側。1898年2月19日長老教安平教會創設後,因無財力建教堂,聚會場所多借民宅做拜禮,幾經轉移數處。初設於黃蕭連女士之家,經過數月才移到美官(別號)之家聚會,經三個月,再移轉到張黃傳官(別號)之家聚會,經過三年之後...
王城西社王雞屎宅
圖照為王城西王宅新居落成日,王家第四代王雞屎在右邊,弟弟王雞壽兩人合照。 王宅正門的門楣上鑲有一白色的「O」字,即為「王」的日語發音,整個建築物採「和洋折衷」樓房建築的形式,希臘山牆、柱式採楣式結構之橫向白色洗石子的飾面,用古典語言慣用弧線來裝飾女兒牆...
未拓寬前延平街
圖皆為何世建提供,為1993年安平延平街未拓寬前的圖照。延平街是台灣歷史最早的街區,是17世紀荷蘭人在台窩灣建造的城鎮稱為熱蘭遮市,鄭成功將其改為安平鎮。入清朝以後,安平成為水師駐紮地區。直至清末安平開港,延平街又恢復熱鬧的商業活動,成為安平六角頭主要街道,安平人稱「市仔街」...
1983年安平開台天后宮
此張照片為1983年火災前安平開台天后宮。 安平有句流傳已久俗諺「頭前五間店,中間石門樓,後壁十二宮,大厝媽祖宮,睏床戲棚頂,簳仔店落六分 ,當舖落股三」,此俗諺乃說明當時羅漢腳為了說媒杜撰之詞。五間店、石門樓、十二宮皆為安平舊聚落所在,在清朝可以說是繁華地段...
安平第一公墓
這是安平第一公墓1971年的圖照,那時安平路剛拓寬。安平第一公墓所在,原為小山丘,稱湯匙山,1635年荷蘭人為強化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的安全,於城西南方的山丘,建造一碉堡,即烏特勒支堡(Fort Utrecht),以屏衛熱蘭遮城。1662 年1月25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