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軍夫港仔尾社何亦盛

人物

何亦盛出生於1920年(大正9年)安平港仔尾,卒於2012年(民國101年)3月23日,八歲時就讀安平公學校,為第二十七屆畢業生,何亦盛生前口述,當屆畢業只有兩班,女生就有十幾人,老師有臺灣人也有日本人。畢業後在兄長何亦傳開設的鐵工廠當學徒,繼又到臺南一家日人開設的「明石鐵工廠」(在白金町,現忠義路)工作,直到被日本徵調軍屬,時年十八歲。

日軍軍服最大的特色是立式肩章,始自三八式軍服,但因為立式領章不便於攜行大量裝備,容易磨損,隨後日軍分別於1912年和1930年定型四五式和昭五式軍服,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再到淞滬會戰乃至南京大屠殺,日軍都是穿著昭五式立領軍服,同時這也是日本陸軍最後一款立領軍服。

    日本軍部徵調臺灣軍屬從事勞役工作,須要身強體壯、刻苦耐勞的人員,由於安平人多數從事勞動工作,所以安平成為最初徵調軍屬的區域。港仔尾何家兄弟同時被徵召,1938年回屏東整訓,部隊整訓後被調往上海,隨南支派遣軍到海南島,再進入廣東英德,後回海南島,再回臺退伍。

    根據何亦盛2010年採訪回憶,那兩年跟隨日本軍在中國大陸作戰,在壕溝中躲避子彈的歲月中,那時深刻感覺「能活著回來,要感謝天地。」

     何亦盛在戰後因兄長何亦傳無辜被捲入匪諜案而入獄,所以他留在安平家中的鐵工廠工作,一方面照顧兄長家庭,另一方面他也不願與外人有多的交往,且因兄長入獄,為避免有關單位來調查,所以將當軍夫所獲得的勳章、褒揚狀燒毀,僅保留當時同袍簽名的日本國旗作為留念,且藏於家中衣櫃內層。

對安平人而言,會習慣用「夫」字而非「伕」字,乃是對地方而言,「伕」有奴役的貶意,也是因當時日本時代為提振台灣人民愛國情操,所以不論是報紙報導、鄧雨賢創作歌曲雨夜花,由栗原白也改編歌詞的〈譽れの軍夫〉,都以「軍夫」字稱之。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