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軍夫港仔尾社何亦傳、何亦盛

人物

本圖照當時部隊寫真人員在屏東內埔營區為何亦傳、何亦盛兩兄弟攝影留念。此時何亦傳(圖左)已接到退伍命令,何亦盛(圖右)則繼續留任,從圖照中可看到椰子樹的樹幹及剛成長的樹苗,兄弟著正式軍裝、戴軍便帽、打綁腿、扣腰帶、繫自衛短刀,掛臂章,胸前縫有名牌。

日軍軍服最大的特色是立式肩章,始自三八式軍服,但因為立式領章不便於攜行大量裝備,容易磨損,隨後日軍分別於1912年和1930年定型四五式和昭五式軍服,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再到淞滬會戰乃至南京大屠殺,日軍都是穿著昭五式立領軍服,同時這也是日本陸軍最後一款立領軍服。

何亦盛出生於1920年(大正9年)安平港仔尾,卒於2012年(民國101年)3月23日,八歲時就讀安平公學校,為第二十七屆畢業生,何亦盛生前口述,當屆畢業只有兩班,女生就有十幾人,老師有臺灣人也有日本人。畢業後在兄長何亦傳開設的鐵工廠當學徒,繼又到臺南一家日人開設的「明石鐵工廠」(在白金町,現忠義路)工作,直到被日本徵調軍屬,時年十八歲。


1937年(昭和12年)日本軍部徵調安平人擔任軍夫至中國戰場,日本軍部編排部隊會將父子、兄弟分屬不同單位,避免作戰同時遇難,何亦傳、何亦盛二兄弟在上海戰場之後,被分開到不同部隊工作。

根據何亦盛2010年採訪回憶,當時安平軍夫徵召,都是由保正進行人力調查,以查戶口方式挨家挨戶徵詢工作意願,透過當時工頭林八霸放出風聲,日本軍部需要勞務性工作人力,工資每日一塊半,高於平常薪資一倍。當時安平勞動狀況捕撈、養殖與製鹽易受季節影響,因此消息一傳出,登記踴躍,並由保正送來徵調令,通知到臺南驛頭後站(今臺南火車站)的第四聯隊(今成功大學)報到,體檢後發軍裝,大家才知道要上戰場。當時安平人直說「給林八霸騙去。」,事後林八霸也說「安平的兄弟給我害死。」

當時從臺南坐火車到基隆後,換船艦前往中國上海進入揚子江。安平軍夫從此展開未曾經歷人生旅程。這段經歷對這個世代安平人而言,被徵召去做工,卻騙到中國戰場參戰,對於戰場不可預知的兇險有著莫名的恐懼,每個人都剪一段頭髮及指甲,裝在信封寄安平回家中,留給家人做為萬一遭遇不測的紀念。

對安平人而言,會習慣用「夫」字而非「伕」字,乃是對地方而言,「伕」有奴役的貶意,也是因當時日本時代為提振台灣人民愛國情操,所以不論是報紙報導、鄧雨賢創作歌曲雨夜花,由栗原白也改編歌詞的〈譽れの軍夫〉,都以「軍夫」字稱之。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