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軍夫屏東寫真館合影

人物

本圖照是在1938年10月安平軍夫(陸軍軍屬)被調回到屏東內埔基地整訓,集體到寫真館拍照留做紀念。照片中人物年紀參差不等,從年長及年幼者都有,圖中後排右一為李命,擔任翻譯人員,所有人皆著日本軍裝,為顯示軍屬的身份,掛肩帶及臂章,所有人全部打綁腿、載工作大盤帽,李命與其中一位則戴便帽。中坐者一人已換便服,可能是被淘汰退伍。

日軍軍服最大的特色是立式肩章,始自三八式軍服,但因為立式領章不便於攜行大量裝備,容易磨損,隨後日軍分別於1912年和1930年定型四五式和昭五式軍服,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再到淞滬會戰乃至南京大屠殺,日軍都是穿著昭五式立領軍服,同時這也是日本陸軍最後一款立領軍服。

1937年(昭和12年)8月13日,日本海陸軍進攻上海,稱「上海兵變」,日軍企圖從長江進入中國內陸,迫使中國投降談和,為支應戰事的人力需求,乃從臺灣徵調軍屬支援,從事後勤運輸、補給修護等雜務。安平人共有四百多人被徵調,大多是二十歲左右的青年人,年齡最小者有十七歲,最大的有四十多歲,有父子、叔姪或兄弟同被徵調。這批軍屬的工作性質屬強制性的契約勞工,工作期限從四個月、八個月,一年四個月,最長的二年(延至二年四個月)。軍屬還有其他職稱,例如醫生、看護、廚師、伙夫、採買、翻譯等勞務支援的職務,被徵調的安平人大多從事支援戰事的勞役工作,因此在安平慣稱「軍夫」。

對安平人而言,會習慣用「夫」字而非「伕」字。乃是對地方而言,「伕」有奴役的貶意,也是因當時日本時代為提振臺灣人民愛國情操,所以不論是報紙報導、鄧雨賢創作歌曲雨夜花,由栗原白也改編歌詞的〈譽れの軍夫〉,都以「軍夫」字稱之。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