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軍夫許恭來90歲自述

人物

攝於安平社區公園。許恭來,安平十二宮社人,1919年(大正8年)出生,安平公學校畢業後即到臺南市學習汽車鈑金。1937年(昭和12年)被徵調當軍夫到中國參戰,1939年(昭和14年)退伍。

2009年(民國98年)許恭來接受安平文教基金會採訪的自述,他回憶小時候父親的工作是「載帆船」,即駕駛小型帆船到安平港外海的日本貨物船旁,將貨物卸到帆船上,然後再駛入港口,把這些貨物搬運上岸。其母則是在家裡主持家務、顧囡仔(tshuā-gín-á,帶小孩)。有2個哥哥、3個弟弟,6兄弟中,他排行第3。另外還有2個姐妹,家裡共有8個囡仔。他是安平公學校(今臺南市安平區石門國小)第28屆的學生。在學校讀6 年書,畢業之後到臺南市親戚經營的清海汽車製造廠「學師仔」(o̍h sai-á,當學徒),學習汽車鈑金和車體製造。

1937年(昭和12年)被徵調軍夫上中國戰場,1939年(昭和14年)退伍回鄉結婚,續繼工作,1943年(昭和18年)又接到徵集令要被徵調到南洋,他選擇逃亡。1945年(昭和20年)二次大戰後,許恭來返回至安平,開設鐵工廠,從事腳踏車零件生產。1970年(民國59年)後臺灣自行車產業興起,當時是全球最大自行車及其零件的輸出國,有自行車王國之稱。隨著1975年(民國64年)能源危機解除,外銷需求降低;以及因生產成本提高,造成產業外移至大陸、東南亞。許恭來將工廠轉移給兄弟經營。後因政府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台灣自行車產業群聚在臺中及彰化地區,也造就從二戰時期至1970年代安平產業的轉型。

根據2009年許恭來口述歷史,細說生平,除了軍夫的經歷之外,他也是安平產業的見證者,見證日本時代及戰後的發展。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