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安平軍夫王城西社盧文英安平公學校修學旅行臺灣神社合照

事件

安平公學校即今安平區石門國小,校址原是荷蘭時代教堂遺址,後來鄭經將其改建為的天妃廟。至1895年(明治28年)臺灣割讓日本,日軍來台接收與黑旗軍在此激戰、血濺廟堂,媽祖神像被居民移祀各角頭廟,天妃宮遂漸荒廢。1900年(明治33年)日人在此建安平公學校。1941年(昭和16年)改稱安平東國民學校。戰後,改稱臺南市安平區第一國民小學,1947年改稱臺南市安平區石門國民學校。當時多數安平人皆就讀於此校。

盧文英,安平王城西社人,1917年(大正6年)12月3日出生,卒於2005年,1930年3月安平公學校第25屆畢業,1934年(昭和9年)安平水產學校畢業,畢業後在嘉義鳳梨罐頭會社工作、臺南三井運輸公司、安平的製鹽會社任職,1937年(昭和12年)被徵召至中國參戰,擔任軍夫役長,參與上海羅店鎮戰役,後隨軍隊攻打武漢三鎮,其中回臺灣整訓再至中國戰場,1939年(昭和14年)退伍。1945年擔任臺南警察署安平壯丁團團長,日本撤出臺灣後,擔任台鹽高雄倉庫主任、安平鹽場副主任,直至1972年(民國61年)退休轉任於妹婿吳真經營的維新成衣廠及鋁廠擔任總務經理,至1987年(民國76年)才退休。

2020年5月採訪盧友禮回憶,父親盧文英告知當時安平公學校是專為臺灣囝仔所設,日本孩子則讀安平小學校,那時公學校老師大多是日本人,但對學生都很好,視同自己的孩子看待。功課差的學生還被留下來補習,都沒收費,義務指導。若是表現好的學生,會賞一個「あめだま」(譯:金柑糖)。

由於盧文英畢業那年剛好是1930年(日昭和5年)日本政府為紀念荷蘭在台建城300年,所以當時臺灣總督府有舉辦一系列活動,再加上北部有許多政府機構設施、古蹟與休閒景點,因此台北成為學校修學的首選。當時旅費並非人人可以負擔,所以開始入學時每個月都要儲蓄一筆金額作為旅費。這張照片是在臺灣神社前所攝,雖然多年後父親仍有去台北圓山,但神社已被拆除不存在。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