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故陸軍軍屬墓園合影

事件

本圖照為1940年(昭和15年)有四位未被徵調的安平人士至墓園祭拜同宗或同窗友人的留影。圖照人物為右一王發,為安平聞人王雞屎之子,安平水產學校畢業,家住王城西。右二郭萬興,長老教中學畢業,家住港仔宮,當時至中國東北。右三陳塭,海頭社人,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任職水產株式會社。右四黃東波,海頭社人,任職於庶民組合安平支社。四人皆是安平當時知識份子,青年才俊。因為安平地方角頭宗族關係綿密,所以許多安平人在當時常到軍屬墓園祭拜。

中日戰爭的七七事變,日本人稱其為「支那事變」,而1938年(昭和13年)1月的戰役,中國人稱「一二八上海淞滬事變」,而安平軍夫稱「羅店鎮之役」,最為慘烈,傷亡最重。1955年(民國44年)10月日本國會通過賠償台灣遺族日幣200萬元(折合當時台幣40多萬元)。

安平故陸軍軍屬墓位在今安平第一公墓,原稱湯匙山,從荷蘭時代的文獻即有記載在此一山上建砲台以鞏固熱蘭遮城的防護,後來成為安平墓葬之所。安平十二軍夫墓的十二座墓碑石材為花崗石,以「前九後三」的方式排列,前面九座落成於1938年(昭和13年)4月,後面三座落成於1939年(昭和14年)3月。墓碑前面寫著「故陸軍軍屬某某某墓」(日語:故陸軍……墓),後面則是臺南州知事川村直岡所誌,王學石所書的墓誌銘。墓前原有表參道與四座由臺南佛教會在1938年4月捐建的石燈籠今已不復見。

   1937年(昭和12年)日人從安平徵調臺灣軍屬,許多安平青壯遠赴中國戰場工作,歷經險厄,共有十二人陣亡,臺南州廳建陸軍軍屬墓園以祭奠之。

安平軍夫墓在二次大戰終戰後,除了家屬後代及同僚的私人祭拜外,從來沒有舉辦過公開的祭祀活動。白雲蒼狗,隨著國體變更,昔年帝國體制下的榮典,轉變成了今日後代子孫祭祀父祖的場域。透過軍夫墓歷史場域,共同檢視過往臺灣的歷史命運及政治演變,共同深耕本土,拓展安平文化的視野。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