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第四批安平軍夫祭拜陣亡軍夫

事件

這張圖照為第四批的安平軍夫回鄉後即到湯匙山祭拜陣亡軍夫,於2000年(民國89年)採訪何亦盛時出示,事隔六十一年後,何亦盛先生仍清楚記得每一位與他在中國戰場共患難的戰友名字及這些人在安平的所屬角頭,僅最右一人記得綽號忘了姓名,並在陸軍軍屬墓園旁合影紀念。圖照人物依左而右為一、王孝義(港仔宮);二、鄭登樹(港仔宮);三、林閣掌(港仔宮);四、王嘉興(十二宮);五、曾地根(港仔宮);六、何亦盛(港仔尾);七、李火成(海頭社);八、林邦(灰窯尾);九、黃金發(港仔宮);十、魏添成(海頭社);十一、張大群(灰窯尾);十二、盧寬喜(王城西);十三、張丁順(灰窯尾);十四、林媽順(港仔尾);十五、李萬來(港仔宮);十六、不詳(灰窯尾)。

何亦盛出生於1920年(大正9年)安平港仔尾,卒於2012年(民國101年)3月23日,八歲時就讀安平公學校,為第二十七屆畢業生,何亦盛生前口述,當屆畢業只有兩班,女生就有十幾人,老師有臺灣人也有日本人。畢業後在兄長何亦傳開設的鐵工廠當學徒,繼又到臺南一家日人開設的「明石鐵工廠」(在白金町,現忠義路)工作,直到被日本徵調軍屬,時年十八歲。

1937年(昭和12年)徵調的臺灣軍屬,前後共分四批退伍,第四批人員原本契約是二年,因為戰場軍隊輪調及等候船班等原因,延後了近四個月才回到臺灣,但工資仍然照領,何亦盛說他用在當軍夫二年所領的薪資,存了四百元,回來和兄長一起開了鐵工廠做工具零件。

湯匙山,即是安平島上的沙丘,因外形像一支倒放的湯匙而得名。是荷蘭人為防守熱蘭遮城的制高點,在此建烏特勒支堡,鄭成功在1662年(永曆16年)1月25日發動砲轟,攻下此堡占領湯匙山,荷蘭人即提出議和的請求,結束了在臺灣的統治。根據鄉野傳聞,兩軍陣亡的骨骸,與戰船帶來的青龍砲同埋於此,後來成為安平人的墓園,日人在此建設故陸軍軍屬墓,也有落葉歸根意涵。

對安平人而言,會習慣用「夫」字而非「伕」字,乃是對地方而言,「伕」有奴役的貶意,也是因當時日本時代為提振台灣人民愛國情操,所以不論是報紙報導、鄧雨賢創作歌曲雨夜花,由栗原白也改編歌詞的〈譽れの軍夫〉,都以「軍夫」字稱之。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